詞語分開解釋
走馬 : 1.騎馬疾走;馳逐。2.良馬,善走的馬。3.指馳馬稟報軍情或傳遞文書之人。4.比喻時間短暫。5.比喻匆促;快速。6.見"走馬燈"。燈 : 燈(燈)dēng照明的器具:電燈。路燈。燈火(泛指亮的燈)。燈語(通訊方法之一)。燈標。其它? 詳細>>
走馬燈是什么意思
一種供玩賞的花燈,中置一輪,輪周圍置紙人紙馬等像。輪下燃燭,熱氣上騰,引起空氣對流,使輪轉動,紙像隨而旋轉。又叫馬騎燈。
常用以形容動作忙碌而不斷重復。
國語辭典一種花燈。從元宵節的習俗發展而來,用木或竹條扎成一風車狀的輻射圓軸,軸外圍成一個圓筒狀的紙輪,上面貼著用各種彩紙剪成的人馬圖案,紙輪外再作一層方形或圓形的燈殼。在紙輪中安放蠟燭,火焰熱力造成空氣對流,輪即轉動,人馬也跟著轉動,影子映在燈殼上,往來回轉,就像在奔跑一樣,故稱為「走馬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也稱為「馬騎燈」。
形容人匆忙的來往不停。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折》:「往來的人,一上一下,似走馬燈兒一般,是好耍子也。」《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小二哥搬運不迭,忙得似走馬燈一般。」
走馬燈的網絡解釋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于燈籠的一種。常見于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谷豐登的寓意。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由于走馬燈仿佛幾個人在你追我趕,也用來比喻來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日本傳統文學中,走馬燈是夏季的季語。
生僻成語小百科
國不堪貳 國家受不了兩屬情況的存在。 »
貴不期驕 謂顯貴的人盡管不希望自己染上驕恣專橫的習氣,但它仍然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起來了。語本《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孔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
伺瑕導隙 指尋釁生事。 »
祛蠹除奸 驅除禍害,消除奸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