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緘口 : 〈書〉閉著嘴(不說話):~不語。不言 : 1.不說。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3.不料。
緘口不言是什么意思
閉口不說話。
國語辭典閉口不說話。《明史.卷一八九.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近緘舌閉口,守口如瓶
緘口不言的網絡解釋
緘口不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漢·賈誼《過秦論·下篇》,形容畏懼權勢,言語謹慎,怕招惹是非,應當說的而不敢說或不愿意說。
成語解釋 | 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
---|---|
成語出處 | 《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補充式;作謂語;形容沉默不語 |
成語結構 | 補充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緘,不能讀作“jiǎn”。 |
成語辨形 | 緘,不能寫作“減”。 |
近義詞 | 緘口無言 |
反義詞 | 口若懸河 |
成語例子 | 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緘口不言,恐犯當道之怒,禍生不測云。★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商務》 |
成語謎語 |
閉口不說話。
國語辭典閉口不說話。《明史.卷一八九.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近緘舌閉口,守口如瓶
緘口不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漢·賈誼《過秦論·下篇》,形容畏懼權勢,言語謹慎,怕招惹是非,應當說的而不敢說或不愿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