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寧人 息:平息;寧: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后指調(diào)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隨波逐流 逐: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jiān)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
排難交鎰
瀾:大波浪。比喻從旁鼓動(dòng)、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聲勢和發(fā)展,擴(kuò)大影響。
[add fuel (oil) to the fire;set the heather on fire;make a stormy sea stormier] 從旁鼓勵(lì),以增加聲威和力量
比喻助長聲勢。 隋 王通 《中說·問易》:“ 真君 、 建德 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fēng)止燎爾!” 宋 歐陽修 《王國風(fēng)解》:“ 幽平 而后,有如 宣王 者出,則禮樂征伐不自諸侯,而《雅》《頌》未可知矣,奈何推波助瀾、縱風(fēng)止燎乎!”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詩林廣記>參評(píng)》:“ 義山 固是用事深僻之開先, 楊大年 諸公亦推波助瀾矣。” 清 秦篤輝 《平書·文藝篇上》:“ 漢 賦雖體近《離騷》,而實(shí)導(dǎo)源《雅》《頌》,推波助瀾,揚(yáng)詡發(fā)皇,包羅萬有,自是炎 漢 一種極盛文字。” 秦牧 《語林采英·妙語如珠》:“精彩的語言,在這里就起了加強(qiáng)濃度、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