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 古代教育機構。始于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后才用于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學堂 1.學校的舊稱。 2.命相家術語,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 3.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
學校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起源于奴隸社會。中國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在開始產生時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以后的學校一般稱為學。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中稱為學堂,1912年的學制中改稱為學校。
學塾 1.私塾。
私塾 中國舊時私人開辦的學校。有塾師自辦的學館,有地主、商人辦的家塾,還有義塾。一般只有一個教師,采用個別教學方法,主要為識字教育,教材、學習年限、學生年齡都沒有統一規定。
1.校舍。亦借指學校。
校舍。亦借指學校。《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暫啟,著録或至萬人。” 宋 范成大 《送子文雜言》詩:“城東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今之釋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宮,盛於黌舍;唪誦呪唄,囂於弦歌。” 郭沫若 《東風集·<詠福建·詠廈門高集海堤>》:“ 金門 晴靄外,黌舍碧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