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 1.商決;計議;討論。 2.意見;辦法。 3.估計,估量。 4.準備。 5.買賣時還價。
爭辯 爭論,辯駁:有理何急爭辯|二人互相爭辯,孔明只袖手冷笑。
沖突 ①有矛盾;爭斗;爭執:兩人在思想觀念上發生了沖突|雙方終于發生了軍事沖突。 ②兩種或幾種動機同時存在又相互矛盾的心理狀態。分為三種基本類型:(1)向往向往型,即兩種動機都想實現卻只能實現一種;(2)回避回避型,即兩種事物都想拒絕而又必須選擇一樣;(3)向往回避型,即對一種目標既想爭取又想回避。 ③指文藝作品中人和人,人和環境,或人物內心的矛盾及其激化。是構成情節的基礎和展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戲劇作品特別重視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答辯 ①對別人的責難進行辯解:律師在法庭上為他答辯。 ②為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論文進行解釋并答覆專家等的提問:論文答辯。 ③訴訟法上指被告人或被上訴人對原告人或上訴人向法院提出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所作的回答或辯解。如果被告人或被上訴人不作答辯,法院仍可審理,并作出判決。
計較 ①計算比較:斤斤~ㄧ他從不~個人的得失。 ②爭論:我不同你~,等你氣平了再說。 ③打算;計議:此事暫且不論,日后再作~。
談論 1.談說議論。
商議 1.商量討論。 2.猶建議。
申辯 申訴;辯白:不管怎樣,總該給他一個申辯的機會。
議論 1.謂評論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壞。亦指非議﹐批評。 2.對人或事物所發表的評論性意見或言論。
討論 就某一問題進行商量或辯論:進行專題討論|討論工作|討論會。
研究 ①鉆研;探求事物的性質、規律等: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研究人類學。 ②考慮;商討:這個方案領導正在研究|請大家來研究問題。
爭持 1.爭相拿著;競相拿出。 2.爭斗﹑爭執而不相讓。
爭論 1.爭辯討論;爭吵。
辯說 1.長于雄辯﹐游說。 2.指雄辯的辭采。 3.猶雄辯。
斗嘴 (~兒)①爭吵:~嘔氣。 ②耍嘴皮子;互相開玩笑:取笑~。
爭執 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爭執不休|解決爭執。
爭吵 1.爭論吵鬧。
齟齬 1.上下齒不相對應。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相持 1.雙方對立﹑爭持,互不相讓。 2.互相扶持﹑抱持。 3.互相依存。 4.互相牽制。 5.相打;交戰。
斟酌 ①倒酒;注酒:騰酒車以斟酌。 ②倒酒不滿曰斟,過滿曰酌,宜適中。故比喻反覆地考慮:斟酌定奪|斟酌損益|再三斟酌|請你斟酌辦理。 ③品評;欣賞:斟酌嫦娥憐我老,故窺書幌照人床。
商酌 商議,斟酌:特地邀各位共同商酌。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會ㄧ他們為歷史分期問題~不休。
[argue;debate] 見解不同的人彼此闡述理由,辯駁爭論
關于這樁事你可以常常來和我辯論
(1).辯難論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説之。”《新唐書·徐岱傳》:“於學無所不通,辯論明鋭,座人常屈。” 明 沉自徵 《鞭歌妓》第一折:“幼喜文章,頗能辯論,説劍談兵,自許以功名顯。”
(2).指辯難論說之才。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邢訓》:“ 邢恕 有文學辯論,然多不請而教人,士大夫謂之 邢 訓。”
(3).辯駁爭論。《漢書·嚴助傳》:“上令 助 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宋 葉適 《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銘》:“君夙悟幼成,與兄國子博士 迪 勵志讀書,至‘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辯論往往終夕不就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有個書生來拜,他極論鬼神之事。一個説:‘無’,一個説:‘有’,兩下辯論多時。”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此種辯論,廢時失業,實不如閑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