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濕 暫無釋義
①(液體)漸漸滲入:墨水滴到紙上,慢慢~開來。
②〈書〉指讒言逐漸發生作用:~之譖。
③指液體與固體接觸時,液體附著在固體表面上的現象。
④醫學上指由于細菌等侵入或由于外物刺激,有機體的正常組織發生白細胞等聚集的現象。
(1)
春雨浸潤著田野
(2) ∶也指讒言
(1).沾濡,滋潤。亦謂恩澤普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晉 潘岳 《笙賦》:“若乃緜蔓紛敷之麗,浸潤靈液之滋……固眾作者之所詳,余可得而略之也?!?span id="fpv1p7rbbb" class="shu">《隋書·高祖紀下》:“ 江 、 河 、 淮 、海,浸潤區域,并生養萬物,利益兆人?!?劉半農 《老?!?/span>詩:“只要我車下的水,平穩流動,浸潤著我一片可愛的秧田?!?br/>
(2).浸染;熏陶。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吟哦諷味,浸潤優悠,自四詩之派,以遡三百篇之正,孰謂其無益於世道也哉!” 清 方苞 《書刪定<荀子>后》:“豈氣數使然邪,抑浸潤於先王之教澤者源遠流長有不可強也?” 清 劉大櫆 《<張蓀圃時文>序》:“抽曲盡之思,顯難詳之義,浸潤乎六經之旨,敷揚乎兩 漢 之辭。” 鄒韜奮 《經歷》十九:“學生的耳朵平日熟于這種‘走樣用法’的浸潤熏陶,英文是永遠學不好的?!?br/>
(3).逐漸滲透。引申為積久而發生作用。《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 晉 袁準 《袁子正書·王子主失》:“似像之言,浸潤之諛,非明者不能察也?!?嚴陣 《牡丹園記》:“這蒙蒙的綠意,這團團的紅霧,真像剛滴到宣紙上的水彩一樣,慢慢地浸潤開來?!?br/>
(4).《論語·顏淵》有“浸潤之譖”語,后遂以“浸潤”指讒言。《漢書·王尊傳》:“ 秦 聽浸潤以誅良將, 魏 信讒言以逐賢守,此皆偏聽不聰,失人之患也。”《晉書·后妃傳上·文明王皇后》:“敦睦九族,垂心萬物,言必典禮,浸潤不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廝僕亦刻疵其短。展惑於 浸 潤,禮稍懈?!?br/>
(5).親熱;討好。《水滸傳》第三九回:“﹝ 黃文炳 ﹞聞知這 蔡九 知府是當朝 蔡太師 兒子,每每來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span id="fpv1p7rbbb" class="shu">《水滸傳》第八五回:“若沿途擄掠金珠寶貝,令人饋送浸潤,與 蔡京 、 童貫 、 高俅 、 楊戩 四個賊臣,可保官爵,恩命立至。”
(6).指男女間因親近而狎昵。《金瓶梅詞話》第八回:“﹝ 玳安 ﹞常跟 西門慶 在婦人家行走,婦人嘗與他浸潤。”《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當時則是取笑,誰知浸潤之間, 太真 與 祿山 為亂。”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 田 以目視女,女雖無言,而顏色甚適,因思姑去,可以浸潤矣?!?br/>
(7).逐漸;漸漸。《三國志通俗演義·董卓議立陳留王》:“宦者之禍,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近侍,浸潤成疾,使至于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