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響 1.謂回響應聲而起。 2.比喻人們隨聲附和。 3.指話語和說話的聲氣。 4.響聲。 5.出聲﹐做聲。
音響 1.聲音。 2.指詩文的聲韻效果。 3.猶消息,蹤跡。
1.指由物體振動而發生的聲波通過聽覺所產生的印象。
2.古指音樂﹑詩歌。
3.指說話的聲氣和口音。
4.比喻意見﹑論調。
(1)
(2) 使人產生聽覺的振動
(3) 一種由物體振動而發生的波造成的聽覺印象
(4) ∶某些起與人的語言相同作用的工具或表達手段
代表法律的莊嚴的聲音
(1).指由物體振動而發生的聲波通過聽覺所產生的印象。《禮記·樂記》:“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七:“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清 李漁 《巧團圓·默訂》:“你看臥房門啟,想是 曹小姐 聽見聲音,知道小生在此,又出來探望了。”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若在四月落了點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處全是蟋蟀聲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2).古指音樂、詩歌。《禮記·樂記》:“聲音之通,與政通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沉鱗可動之以聲音,機石可感之以精誠。” 唐 柳宗元 《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 裴公 ﹞喜博弈,知聲音。” 明 顧起綸 《國雅品·釋品》:“ 魯山 , 秦 人也,喜儒,嗜聲音。”
(3).指說話的聲氣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唐 姚揆 《秋日江東晚行》詩:“路岐滋味猶如舊,鄉曲聲音漸不同。”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辨附語》:“世有附語者,多婢妾賤人,否則衰病不久當死者也,其聲音舉止,皆類死者。”《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瑞虹 在艙中,聽得船頭説話,是 淮安 聲音,與賊頭 陳小四 一般無二。”
(4).比喻意見、論調。 毛澤東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魏巍 《壯行集·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這不是有閑階級、士大夫之流的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