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 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社會~ㄧ不良~。
風俗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人情。
習俗 習慣,風俗:鄉間習俗|彼邦本倔強,習俗多驕矜。
習氣 行為舉止上不良的習慣和作風。一般指舊時代遺留下來的陋習,如小市民習氣、市儈習氣、流氓習氣等。共產主義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克服守舊心理以及舊習氣。
習性 在某種條件或環境中長期養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孫,習性驕逸。
民風 1.民間的風尚。
民俗 民情風俗:陳民俗之急|民俗漸變。
①經過不斷實踐而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習慣于農村生活。
②在一定條件下完成某項活動的需要或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可以通過有意識練習形成,也可以是無意識地多次重復或只經歷一次就形成;習慣一經養成,若遭到破壞會產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覺。
習慣于做艱苦工作
(1).亦作“ 習貫 ”。原謂習于舊貫,后指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大戴禮記·保傅》:“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漢 應劭 《<風俗通>序》:“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郁達夫 《沉淪》一:“這也是他近來的一種習慣,看書的時候,并沒有次序的。”
(2).習俗,風尚。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沒有棺材睡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都是一種習慣!” 楊朔 《征塵》:“我掏出兩角錢遞給他,不知應該說什么。假如習慣允許我的話,我真想擁抱他。”
(3).對新的情況逐漸適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生便遣 三娘 操作。 三娘 雅不習慣,然承順殊憐人。” 巴金 《滅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兩個月就完全習慣了,猶如在自己家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