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誅心 : 1.謂揭露﹑指責人的思想﹑用心。誅心之論是什么意思
不問其事跡,只就其動機、用心而加以責備的言論
國語辭典晉趙盾不討伐弒君的亂臣賊子,而史官記載為趙盾弒君,后世稱此為「誅心之論」。見《左傳.宣公二年》。后指不問罪跡如何,僅就動機用心而加以譴責的言論。亦指深刻的言論或批評。《鏡花緣.第九○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成語解釋 | 誅:懲罰。指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以認定罪狀。也指揭穿動機的評論。 |
---|---|
成語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0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偏正式;作賓語;指揭穿別人動機的批評和深刻的評論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近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
成語辨形 | |
近義詞 | 誅心之律 |
反義詞 | |
成語例子 | 你那里曉得,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
成語謎語 |
不問其事跡,只就其動機、用心而加以責備的言論
國語辭典晉趙盾不討伐弒君的亂臣賊子,而史官記載為趙盾弒君,后世稱此為「誅心之論」。見《左傳.宣公二年》。后指不問罪跡如何,僅就動機用心而加以譴責的言論。亦指深刻的言論或批評。《鏡花緣.第九○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