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巴蛇 : 1.古代傳說中的大蛇。吞象 : 1.比喻志氣高。2.比喻貪婪狠毒。
巴蛇吞象的網絡解釋
巴蛇吞象是一個成語。
巴蛇(英文:Pakistan Snake),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大蛇。相傳能吞食大象的蛇,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生僻成語小百科
貴不期驕 謂顯貴的人盡管不希望自己染上驕恣專橫的習氣,但它仍然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起來了。語本《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孔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
探觀止矣 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
朝穿暮塞 比喻頻繁地興建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