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閉關 : ①閉塞關口,比喻不跟外界往來:~政策。②佛教用語,指僧人獨居一處,靜修佛法,不與任何人交往,滿一定期限才外出。鎖國 : 1.謂閉關自守﹐不同外國進行文化﹑經濟﹑貿易等交流。
閉關鎖國是什么意思
封閉關口,自我保守,自我保守,不跟外國來往
封建的閉關鎖國的日本變為帝國主義的日本
國語辭典閉關,滿清末年清廷采取閉關政策。鎖國,日本自基督教傳入后兩百多年中,嚴禁日本與其他國家接觸的時代。閉關鎖國指關閉自守,不與外國往來。
閉關鎖國的網絡解釋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落后予西方國家。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后,實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征。
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并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清代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于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這一觀點,后來這一觀點于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并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為“清代閉關鎖國”。從相關政策執行中實際的微觀行為和宏觀效果上看,同樣不是。另外,明清兩代,明朝雖然在明前期至隆慶開關時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隆慶開關時開放了漳州月港一處口岸。明代禁海時期約占75%,開海時期約占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占15%,開海時期約占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