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分開解釋
不校 : 1.不計較。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
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
亦作:[[犯而勿校]]
國語辭典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后漢書.卷二五.卓茂傳.論曰》:「夫厚性寬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鄰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也作「犯而勿校」。
生僻成語小百科
朝穿暮塞 比喻頻繁地興建房屋。 »
成語解釋 | 犯:冒犯;校:計較。別人冒犯了;也不計較。 |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復雜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成語結構 | 復雜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校,不能讀作“xiào”。 |
成語辨形 | 校,不能寫作“較”。 |
近義詞 | 唾面自干 |
反義詞 | 針鋒相對 、以眼還眼 |
成語例子 | 惠養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罰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 |
成語謎語 |
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
亦作:[[犯而勿校]]
國語辭典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后漢書.卷二五.卓茂傳.論曰》:「夫厚性寬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鄰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也作「犯而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