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曲折 迂回:回旋,環繞。彎彎曲曲,繞來繞去。常比喻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瀉: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
(1) [rush;rush down a thousand li]∶指江河水勢奔流直下
(2) ∶比喻文筆奔放暢達
(1).形容江河水勢奔騰直下。 唐 李白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宋 陳亮 《與辛幼安殿撰》:“ 長江 大河 ,一瀉千里,不足多怪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 河 之源自天上來,驚濤奔浪,一瀉千里。” 王蒙 《湖光》:“雄渾的 錢塘江 好象離他更近了,江水一瀉千里,大橋從容堅實。”亦作“ 一瀉百里 ”、“ 一瀉萬里 ”。 唐 韓愈 《貞女峽》詩:“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 李大釗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這一條浩浩蕩蕩的民族革命運動史的洪流,時而顯現,時而潛伏,時而迂迴旋繞,蓄勢不前,時而急轉直下,一瀉萬里。”
(2).形容發展迅速。 茅盾 《子夜》十一:“上月里十五號前后那么厲害的跌風,大家都以為一瀉千里的了,誰知道月底又跳回來。” 楊朔 《百花山》:“這以后,革命部隊真是一瀉千里,到一九四九年初,便進入 北京 了。”
(3).比喻文章氣勢奔放。 明 王世貞 《文評》:“ 方希直 如奔流滔滔,一瀉千里,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