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 古代教育機構。始于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后才用于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學校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起源于奴隸社會。中國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在開始產生時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以后的學校一般稱為學。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中稱為學堂,1912年的學制中改稱為學校。
學塾 1.私塾。
私塾 中國舊時私人開辦的學校。有塾師自辦的學館,有地主、商人辦的家塾,還有義塾。一般只有一個教師,采用個別教學方法,主要為識字教育,教材、學習年限、學生年齡都沒有統一規定。
黌舍 1.校舍。亦借指學校。
學宮 1.學校。 2.舊指各府縣的孔廟。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
1.學校的舊稱。
2.命相家術語,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
3.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
學校的舊稱
(1).學校的舊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一》:“始 文翁 為 蜀 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 永初 后,學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唐 韓愈 《秋懷》詩:“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愿。” 清 趙翼 《己未元旦》詩:“青紅省記兒童事,七十年前上學堂?!?清 秋瑾 《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生了兒子,就要送他進學堂,女兒也是如此?!?冰心 《兩個家庭》:“他們住的那條街上很是清靜,都是書店和學堂。”
(2).命相家術語,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新唐書·方技傳·袁天綱》:“學堂瑩夷,眉過目,故文章振天下。”《太清神鑒》卷二:“學堂為聰明之館,故近於耳門之前?!?br/>
(3).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 清 章學誠 《信摭》:“小兒子死者共葬一處,謂之學堂;小女共葬一處,謂之繡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