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謹(jǐn) (言語、行動)過分謹(jǐn)慎;拘束:他是個~的人,從不和人隨便談笑。
謙和 1.謙虛平和。
謙虛 ①指虛心好學(xué),從不自滿。與“驕傲”相對。表現(xiàn)為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勇于自我批評,改正錯誤;勤奮學(xué)習(xí),不斷提高,等等。是一種優(yōu)良的思想作風(fēng)和道德品質(zhì)。 ②謙讓;說謙虛的話:既然大家一致推舉你,你也就不要謙虛了。
自持 1.自我克制。 2.自守;自固。 3.謂自己掌握或處理。 4.自己維持;自己堅(jiān)持。
虛心 不自滿;不自以為是:虛心使人進(jìn)步|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拘謹(jǐn);拘束:他第一次上臺發(fā)言,顯得有點(diǎn)~。
(1)
這個小姑娘在眾人面前有點(diǎn)矜持
(2) ∶自鳴得意;自負(fù)
家世殷厚,雅自矜持
(3) ∶恪守;堅(jiān)持正道
矜持道義
(1).竭力保持莊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王 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咸自矜持。”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聲容·習(xí)技》:“不知婦人登塲,定有一種矜持之態(tài)。自視為矜持,人視則為造作矣。”
(2).自鳴得意;自負(fù)。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名實(shí)》:“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 金 王若虛 《文辨二》:“ 退之 《行難篇》言取士不當(dāng)求備,蓋言常理無甚高論,而自以為 孟子 不如,其矜持亦甚矣。” 明 柯潛 《<?xì)w田詩話>序》:“老而彌篤,非尋常淺學(xué)輒矜持其所有者為可及也。”
(3).約束。 南朝 宋 鮑照 《答客》詩:“愛賞好偏越,放縱少矜持。” 明 馮夢龍 《掛枝兒·從良》:“鐵心腸一逕自從良了去,做偏房,受多少矜持。” 葉紫 《星》第二章:“她很能夠矜持她自己。她可以排除邪惡的人們的誘惑,她可以抑制自家的奔放的感情。”
(4).拘泥;拘謹(jǐn)。 明 胡應(yīng)麟 《詩藪·宋》:“矜持於句格,則面目可憎;架迭於篇章,則神韻都絶。”《恨海》第九回:“自己不該過於矜持,叫他不肯同坐一車,以致失散。”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他極想有為,懷著熱愛,而有所顧惜,過于矜持,終于連安住幾年之處,也不可得。”
(5).恪守;守正。 郭沫若 《塔·萬引》:“我矜持了半生的道義不是完全破產(chǎn)了嗎?”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清貧》:“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chǎn)-黨員具備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