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 1.生和死;生或死。 2.偏指死。 3.用以表示堅決。猶死活。 4.偏指生;永生。 5.使生或死。 6.特指使人死而復生。 7.謂視如生死大事。 8.謂相互間彼生我死,不可調和。 9.佛教謂流轉輪回。后道教亦用之。
死活 1.死與活。常偏指死。 2.無論如何。
1.存在或滅亡;生存或死亡。
2.指生者和死者。
3.指衰亡;滅亡。
4.引申指喪失﹑陷落。
5.使瀕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
[live or die;survive or perish] 生存和死亡,存在和滅亡
關系生死存亡的戰爭
(1).存在或滅亡;生存或死亡。《易·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 季心 、 劇孟 耳。”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 益州 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夫盟之大體,必序危機,奬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靈以取鑒,指九天以為正。”《新唐書·東夷傳·高麗》:“ 大德 入其國,厚餉官守,悉得其纖曲。見華人流客者,為道親戚存亡,人人垂涕,故所至士女夾道觀。” 宋 陳亮 《又乙巳春書之一》:“自棘寺歸,閉門不與人交往。以妻弟之故,一出數日,便為兇徒聚數十人而欲殺之。一命存亡,僅絲髮許,而告之州縣,漠然不應。” 魯迅 《集外集拾遺·報<奇哉所謂……>》:“因為國的存亡是在政權,不在語言文字的。 美國 用英文,并非 英國 的隸屬; 瑞士 用德法文,也不被兩國所瓜分。”
(2).指生者和死者。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居寂寞之無為,蹈修直而執平者,道人也;盡烝嘗於存亡,保髮膚以揚名者,孝人也。”《北齊書·文宣帝紀》:“故 殷州 刺史 劉豐 、故 濟州 刺史 蔡儁 等并左右先帝,經贊皇基,或不幸早徂,或殞身王事,可遣使者就墓致祭,并撫問妻子,慰逮存亡。” 宋 蘇軾 《與孫叔靜書》之六:“旅殯無人照管,或毀壞暴露,愿公愍其不幸,因巡檢至其所,特為一言於彼守令,得稍修治其殯,常戒主者保護之,以須其子之至,則恩及存亡耳。”
(3).指衰亡;滅亡。《國語·鄭語》:“凡 周 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二》:“當時或謂公曰:‘城旦夕且破,何空自苦乎?’公曰:‘吾誓與此賊存亡,不使諸君獨死。’”
(4).引申指喪失、陷落。 唐 獨孤及 《故御史中丞盧弈謚議》:“或曰:‘ 洛陽 之存亡,操兵者實任其咎,非執法吏所能抗,師敗將犇去之可也。’”
(5).使瀕臨滅亡或已亡者得以繼續存在或延續。《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脩盟,存小國也;貢獻無極,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將在今矣。” 漢 王充 《論衡·恢國》:“世有死而復生之人,人必謂之神。 漢 統絶而復屬, 光武 存亡,可謂優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薦》:“繼絶存亡,賢者之事也。 管夷吾 用,所以能繼絶世存亡國焉耳。”